中创股份是国内领先的基础软件中间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,主要向党政、军工、金融、能源、交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提供中间件软件销售、中间件定制化开发和中间件运维服务。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应用服务器中间件、工作流中间件、消息中间件、企业服务总线等基础中间件,以及业务信息和电子文件交换系统、物联网监督平台软件、PaaS平台软件等广义中间件。
中创股份IPO以来收入增速呈现"高开低走"态势,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46.79%,2023年增长30.94%,但2024年仅增长7.96%,2025年H1更是同比下降1.02% 。2025年H1归母净利润为-795.68万元,而扣非净利润为-1,331.59万元,非经常性损益贡献了约536万元的利润,成为公司唯一盈利来源 。非经常性损益明细显示,2025年H1主要来自政府补助(472.22万元)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(108.59万元) 。值得注意的是,政府补助金额从2021年的2,317.40万元大幅降至2025年H1的472.22万元,下降幅度超过80%。
上市前后业绩表现的鲜明反差
对中创股份上市前后财务数据的纵向比较,是理解其当前风险状况的起点。数据显示,公司的业绩拐点与其IPO上市的时点高度重合,各项关键财务指标在上市后呈现出系统性的负向偏离。
业绩“变脸”的整体画像:关键财务指标趋势分析
中创股份于2024年3月1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。其在IPO申报期内(2020年至2022年)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。根据招股意向书披露,公司2020年至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,186.80万元、12,017.56万元和13,741.54万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.56%。同期,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也保持在较高水平,分别为4,276.95万元、4,842.03万元和4,384.44万元。
然而,上市后的首个完整会计年度(2024年),公司业绩便遭遇断崖式下滑。2024年年报显示,公司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7.96%至1.94亿元,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骤降41.92%至3,871.68万元,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更是下降43.36%至3,579.46万元。进入2025年,颓势加剧。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,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.02%,并录得亏损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-795.68万元,同比大幅减少501.52%。
更为关键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,则更早地揭示了风险信号。该指标从2021年的净流入2,841.52万元,急转直下至2022年的净流出257.41万元,并在上市后持续恶化,2024年净流出扩大至1,679.81万元,2025年上半年仅半年时间净流出已达2,731.83万元。
这种业绩在上市前后发生的剧烈反转,其时间上的高度巧合性,要求必须对公司上市前业绩的真实性、可持续性以及其商业模式的内在风险进行审慎的重新评估。
核心风险指针:利润质量恶化与现金流或枯竭
“有利润无现金”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最直观的指标之一。中创股份上市后,这一风险特征愈发凸显。
在IPO前的业绩高点2021年,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,841.52万元,尚能对4,842.03万元的归母净利润提供约58.7%的现金支持。然而到了2022年,归母净利润虽仍有4,384.44万元,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已转为-257.41万元,二者之间出现了高达4,641.85万元的缺口。这种完全的背离表明,公司当年的盈利完全依赖于应收账款增加等非现金项目,利润的“含金量”已大幅下降。
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将净利润下滑归因于研发投入增加、销售费用增加以及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;同时将经营现金流恶化归因于采购支出增加和付现费用增加。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,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:公司为获取收入(尤其是定制化开发收入)所付出的成本(如外购软硬件)和费用(如销售人员差旅)是即时的现金流出,而所确认的收入却大量沉淀为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,无法形成及时的现金回流。这形成了一个危险的经营循环,即通过消耗现金来换取账面利润和增长,这种模式若无法扭转,将严重威胁公司的财务健康和持续经营能力。
第二章盈利能力深度剖析:从高速增长到断崖式下滑
基本面解码深入剖析公司的收入、成本及费用结构,可以发现其盈利能力的下滑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所致,而是一场深刻的、可能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结构性恶化。
营业收入分析:增长引擎的失速与结构性风险
中创股份的盈利能力根植于其主营业务结构。上市前,公司收入的绝对主力是毛利率极高(通常在98%以上)的“中间件软件销售”业务,该业务具有典型的软件产品“一次开发,边际成本极低”的特点。2020年,该项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0.80%。
然而,上市后这一核心优势业务增长停滞。与此同时,毛利率显著偏低的“中间件定制化开发”业务占比迅速攀升,从2020年的4.39%提升至2022年的20.90%。到了2024年,定制化开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7.02%,成为拉动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,但其对利润的贡献却极为有限。
这种业务结构的变迁,呈现出一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效应。公司在招股书中曾明确提示“行业竞争加剧风险”和“产品平均销售价格下降风险”。这表明,公司可能在标准化软件产品市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,不得不转向议价能力更弱、回款周期更长的定制化项目市场,以维持报表上的收入规模。这种转型更像是一种被动的、防御性的选择,而非主动的战略升级。它用低质量的收入(低毛利、长账期)替代了高质量的收入(高毛利、短账期),虽然短期内维持了收入增长的表象,但实质上是以牺牲长期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为代价,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。
成本与毛利率分析:侵蚀利润的关键因素
成本结构的剧变是解释毛利率下滑的关键。2022年,在“中间件定制化开发”业务成本中,“外购产品成本”一项的占比高达76.65%。公司对此的解释是为了满足部分军工客户的整体交付需求,外购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非核心软件产品。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的成本属性。
这一变化意味着公司正在从一个以智力投入为主、边际成本极低的“软件开发商”,向一个需要大量采购第三方软硬件、角色更接近于“项目集成商”的模式转变。这种角色异化带来了两个致命问题:首先,它丧失了软件企业最核心的高毛利率和高技术壁垒优势;其次,公司对供应链的依赖加重,议价能力减弱,经营风险随之增大。这与公司在IPO时向投资者描绘的“国内领先的基础软件中间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”的定位发生了实质性偏离。
2024年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:定制化开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7.02%的同时,其营业成本增幅高达118.96%,导致该业务毛利率进一步下滑。这表明公司在承接此类项目时,议价能力可能进一步被削弱。
期间费用分析:运营效率的拷问
上市后,公司的期间费用(销售费用、管理费用、研发费用)无论在绝对金额还是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上,均呈现出显著的攀升趋势。
公司在财报中将费用增长归因于“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”和“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”。然而,一个关键的问题是,这些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产出。费用在急剧增长,但营业收入增长却在放缓,甚至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负增长。这表明公司的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恶化。高额的研发投入并未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、能带来高额回报的新产品;高额的销售费用也未能有效撬动市场。这引发了对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战略方向的严重质疑,公司的运营杠杆已变为负向,规模扩张反而导致亏损加剧。
净利润分析:非经常性损益的“修饰”
在分析净利润时,必须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,以审视公司主营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。上市前,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利润的贡献不容忽视。2020年和2021年,非经常性损益分别占利润总额的24.52%和25.71%。上市后,扣非归母净利润的下滑速度比归母净利润更快。例如,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43.36%,超过了归母净利润41.92%的降幅。这清晰地表明,公司核心主业的盈利能力衰退速度,比财务报表首页的净利润数字所显示的更为严重。
第三章现金流量表透视:“失血”的经营活动
现金流量表是评估企业真实财务健康状况的试金石。中创股份的现金流量表揭示了一个比利润表更为严峻的现实:公司的经营活动正在持续消耗现金,而非创造现金。如上所述,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自2022年起由正转负,且负值规模逐年扩大。这一指标的持续恶化,是公司财务健康状况最直接、最危险的信号,意味着公司依靠自身经营已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来维持运营和投资,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或消耗现有资金。
通过分析“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”表,可以精准定位利润未能转化为现金的根源。
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到:
●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是吞噬现金流的最大黑洞。2022年和2024年,该项目分别导致7,166.49万元和7,852.51万元的现金流出,数额远超当期净利润。这直接印证了公司收入的现金转化能力极差。
●信用减值损失作为非付现费用,在调节时被加回。其数额从2021年的38.00万元激增至2024年的1,554.56万元,反向印证了应收账款的质量急剧恶化,公司已预期有大量应收款项或无法收回。
●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变动在2022年和2025年上半年均为负值,表明公司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的能力在减弱,甚至在加速支付,这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的紧张状况。
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剧烈变动是现金流黑洞的直接成因。公司的经营模式陷入了一个或“不良性”循环:或为追求收入增长而承接回款条件差的定制化项目,或导致应收账款激增,进而造成经营现金流持续或恶化。
基本面解码研究员将持续关注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,【基本面解码】原创文章,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,转载必究。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、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。【基本面解码】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,但不保证其准确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等,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。【基本面解码】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,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。